絕對音感的形成有四種假說
1. 先天遺傳而有
但是有些人經由後天訓練可以獲得近似的能力
2. 後天學習而得
但是後天學習的人,和先天而有的人在正確度上還是有無法跨越的差距
3. 在聽覺仍具有高度可塑性的時期,可以訓練獲得。
根據統計,5 歲以前接受音樂訓練的孩童,約有 95% 可以得到絕對音感,12 歲以後,成功機率降為 5%。
但是有人在很晚的時候才接受訓練,應已超過大腦的可塑期,卻仍可獲得絕對音感。
4. 本有而遺忘的假說
這個假說認為,絕對音感是人人本有的能力,右腦的聽覺皮質區本來就會算出耳朵接收的頻譜的音高,只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人類使用的語言和音樂活動,相對音高比較重要,所以這個比較基礎的絕對音高的資訊就被大腦過濾掉了,最後我們的意識只認知到根據絕對音高再處理計算出來的相對音高資訊。
也就是說,其實我們的大腦都知道絕對音高,並藉此計算出相對音高,但是在日常生活的經驗中絕對音高的資訊被視為是無用的,所以慢慢的這個資訊就被隱蔽而不為意識所察覺,這就是本有而遺忘的假說。
有絕對音感的人在右腦訂出絕對音高以後,會由掌管語言的左腦給予每個音高固定的音名標籤,而使用相對音感的人則會由掌管空間距離的右腦的聽覺周邊,計算和記憶音高相對的距離。
有的人絕對音感太強,傾向完全使用左腦語言系統的絕對音高,對於學習和聲和移調反而是一種困擾。
譬如說我在
美女小提琴家這個討論裡面提到的穆洛娃,因為她的絕對音感很強,反而造成她在和古樂樂團合作時的困擾。
聽音樂只要有相對音感就可以了,作曲也不需要絕對音感(很多作曲家也沒有絕對音感),絕對音感最好用的,我想就是抓歌非常方便吧
話說這篇好像跟耳機系統沒什麼關係
